2022年11月初,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通報各省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情況。根據通報,國家對我省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定為優秀等級。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2021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地表水優良比例均優于年度目標,長江流域國考斷面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93.4%,創歷史新高。
大氣、水等多項指標 優于年度目標
2021年,我省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93.4%,創歷史新高。
據統計,2021年,我省大氣、水多等項指標優于年度目標,其中PM2.5年平均濃度3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優于年度目標7.2個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84.6%,同比提高1.8個百分點,優于年度目標6.1個百分點;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83.5%,優于年度目標3.1個百分點,無劣V類斷面,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2.7%,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均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2022年以來,全省生態環境形勢總體向好。據統計,2022年1—11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32.6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標7.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82.8%,好于年度目標3.1個百分點。1—11月,全省19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4.5%,好于年度目標3.6個百分點,無劣V類斷面。土壤環境保持安全穩定。
安慶段江豚數量
由約130頭升至約200頭
2021年,我省大力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構建安徽省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全省完成碳匯交易近2萬噸。全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占全社會裝機比重達到26.2%,能源結構得到加快調整。據統計,2021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8.8%、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5%,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增長25.5%。
在碧水保衛戰中,我省強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2021年開展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企業排查和4077個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長江流域75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成。
我省持續鞏固長江十年禁漁成效,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恢復趨勢,長江刀鱭資源密度顯著上升,安慶段江豚種群數量由2015年130頭左右上升到2021年200頭左右。
經過綜合治理,2021年巢湖水華發生次數、累計面積分別下降42%、20%,水質穩定在Ⅳ類,巢湖已成為東方白鸛的穩定越冬點。2022年,巢湖水華累計發生面積同比減少50.1%,連續兩年實現藍藻不聚集、無異味。
據了解,2021年,合肥市巢湖保護和修復工程通過全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十大工程”評審,獲得中央資金20億元支持。新安江黃山段成功入選全國首批9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推進省級督察
在全國實現 “四個率先”
2021年,我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有了新進展,制定了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第三批國家警示片交辦問題整改方案,明確整改責任,推進整改工作,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我省整改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省級督察縱深推進,在全國實現 “四個率先”,即率先啟動省級督察(2016年)、率先實現兩輪督察全覆蓋(2019年)、率先創新督察方式開展專項督察(2020年)、率先拓展督察范圍開展省直部門和省屬企業督察(2021年),公開35個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懾,督察工作位于全國第一方陣。
我省還組織拍攝2021年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曝光了問題83個。2021年,我省還建立全省“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調度系統,實現“雙向調度”,其中馬鞍山以薛家洼整治為代表的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入選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淮北市碳谷湖存量垃圾問題整改工作入選2021年度全國環衛行業典型案例。
2022年整治3519家企業
揮發性有機物問題
2022年我省聚力攻堅環境污染防治,在12個重點領域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攻堅行動,推進2750萬噸鋼鐵產能超低排放改造,排查整治3519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問題,強化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管,推動滁州市已列入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
在土壤污染風險防范方面,我省實施重點建設用地地塊遙感“一張圖”管理和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2022年對745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情況開展“回頭看”。
我省持續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累計排查整改問題2030個。率先在長三角區域實行危險廢物跨省轉移企業“白名單”制度。
為推動環境問題整改,2022年我省出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實施辦法,建立排查整改獎懲制度,中央層面交辦的365個問題已完成整改297個,其他問題整改有力有序推進,各地自行排查的2229個問題已完成整改1482個,完成4個市、2個省直單位、2家省屬企業的省級督察。
法治體系完善
去年出臺26項環保地方標準
我省推動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不斷完善法治體系,簽署長三角跨省突發水污染事件、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控合作協議,開展蘇皖省際交界水域聯合執法。“查處向阜陽市潁上縣跨省傾倒危險廢物案”被評為全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十大典型案例、“積極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公益訴訟銜接”獲2021年度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提名獎。
2022年以來,我省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建設,《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辦法》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制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標準清單,2022年已出臺26項地方標準。
2022年,我省深入推進“環境影響區域評估+環評標準”改革,全省80%省級及以上園區已公布區域評估成果。并建立完善以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遠程監管體系,全面建成空氣國控監測站點電子圍欄,組織完成監測數據質量專項檢查,推動監測數據質量穩步提升。
辦理220起免罰案件
免罰金額1463萬元
為穩經濟大局,促進高質量發展。我省生態環境部門出臺強化生態環境保障和服務助推經濟穩增長的22項措施。優化生態環境要素配置,省市兩級建立年度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清單,重點保障1514個重大項目,實行專人對接,促進項目落地。
此外,我省鼓勵開展“打捆”環評,探索環評與排污許可“兩證合一”改革試點工作。健全“環企直通車”制度,解決企業訴求問題2500多個。
“給予企業一定的容錯空間。”為細化生態環境領域執法裁量權,激發市場活力,讓生態環境執法既保持力度,又有溫度,我省自2021年6月推行生態環境輕微違法違規行為免罰制度,目前全省辦理220起免罰案件,免罰金額1463萬元,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助力穩住經濟大盤舉措的正面典型予以通報表揚。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